艺术教育家——李叔同
信息来源: 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 时间:2017-03-31

                 

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总觉得,他是站在生活的最高处俯视苍生,总觉得,他的生命有一种说不出的绚丽多姿。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二十文章惊海内;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书。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一个新局面。

艺术的园地被他走遍,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大师在音乐上的造诣颇深。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是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义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丰子恺先生在《中文名歌五十曲》序言中就竭力把他的这位老师赞扬了一番西洋名曲,所以传唱于世界者,因为他们都有这样或那样优美的旋律,而李先生有深大的心灵,又兼备文采与乐才,据我所知,中国能作曲又作歌的乐家,也只有先生一人。

   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执教杭州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本功。1914年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提到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留学日本期间,在他的组织下在东京成立了艺术团体春柳社”.  1907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饰演女主人公。日本有一位老戏剧家松居,他对李叔同的演技极为欣赏。他说看了这个戏,他想起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优杜菲列所演的茶花女……

   由此可以看出李叔同对戏剧艺术的天才,他在少年时,的确如一般人所说是善于表演的。他和他创办的春柳剧社,在中国话剧历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在演出中,他们仿照日本新剧的形式,摒弃原有唱腔,改用口语对白演绎故事。他们的演出在形式上迥异于传统戏曲而接近西方戏剧,被公认为中国现代话剧开始的标志。

   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瞩目文坛。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城南书社主人许幼园特别仰慕先生的才华,于1899年春末让出城南草堂的一部分,请李叔同一家搬来同住,从此两人结为挚交。经常在城南草堂聚会的除袁希濂外,还有江湾蔡小香、江阴张小楼二位,他俩也都是当时上海文艺界的知名人士。这五位才子年岁相差无几且意气相投,遂决定结成金兰之交,号称天涯五友,在书社的生活对李先生来说,可谓少年意气,风流不羁。他在《戏赠蔡小香四绝》中写到眉间愁语烛边情,素手掺掺一握盈。艳福者般真羡煞,佳人个个唤先生。”“轻减腰围比柳姿,刘桢平视故迟迟。佯羞半吐丁香舌,一段浓芳是口脂。如此公子哥一般的生活写照,恰好说明了天涯五友当时在艺文活动之余的另一个侧面。他们的这段经历,不仅在当时令他难忘,就是后来他到了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艺术教师时仍有这种情感的影子。

   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其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词家寇梦碧在《读李叔同先生诗词》中说:叔同先生词,则兼婉约豪放之长,而题材之博大,内容之深广,实为突起异军,超越乡贤

为人师表,他是一代名师

   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夏丐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样,像一样。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李先生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的缘故。执教一师,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配戴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

   以卓越的艺术造诣为底蕴,他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以至若干年后丰子恺先生对老师的教诲历历在目,句句在心。在《  李叔同的教育精神》一文中,他这样描述恩师在四十几年前,我做中小学生的时候,图画、音乐两科在学校里最被忽视。那时学校里最看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算术,而最看轻的是图画、音乐。因为在不久以前的科举时代的私塾里,画图儿和唱曲子被先生知道了要打手心的。因此,图画,音乐两科,在课程表里被认为一种点缀,好比中药方里的甘草、红枣;而图画、音乐教师在教职员中也地位最低。好比从前京戏里的跑龙套的。因此学生上英、国、算时很用心,而上图画、音乐课时很随便,把它当作游戏。

   然而说也奇怪,在我所进的杭州师范里(即现在贡院前的杭州第一中学的校址),有一时情形几乎相反:图画、音乐两科最被看重,校内有特殊设备(开天窗,有画架)的图画教室,和独立专用的音乐教室(在校园内),置备大小五六十架风琴和两架钢琴。课程表里的图画、音乐钟点虽然照当时规定,并不增多,然而课外图画、音乐学习的时间比任何功课都勤:下午四时以后,满校都是琴声,图画教室里不断的有人在那里练习石膏模型木炭画,光景宛如一艺术专科学校。

   这是什么原故呢?就因为我们学校里的图画音乐教师是学生所最崇敬的李叔同先生。李叔同先生何以有这样的法力呢?是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能演话剧,能作油画,能弹贝多芬,能作六朝文,能吟诗,能填词,能写篆书魏碑,能刻金石呢?非也。他之所以能受学生的崇敬,而能使当时被看轻的图画音乐科被重视。完全是为了他的教育精神的关系: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是认真的,严肃的,献身的。他对学生态度常是和蔼可亲,他的谦和诚恳感动了大批学子。

   先生的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他的艺术成就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中国艺术融入了世界文化的舞台,他严谨而美学化的教育精神为这个浮华的社会注入了一剂清新的空气。